独家!这位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,怎么让学生做到考试成绩好+人文素养高的?三条经验很重要!
真正的教育,
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,
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,
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
上海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,执教已经30余年。
课堂上,他循循善诱,既教会学生应对考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,又从地理、历史、哲学各门学科入手,带领学生领略人文的精髓,阅读的乐趣。
他的课堂以活跃出名。比如他会鼓励学生“插嘴”,鼓励学生做口述家史,讲到兴起时,会和学生们一起舞之蹈之。
因为知识渊博、旁征博引,学生看他的眼神,甚至是有光的。
课堂外,他更践行着一个坚守32年的壮举。
1991年,他创办了面向中学生的“人文公益讲坛”,以每周中西文学文化讲座、每月融合文史地的人文行走形式,带领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,行读万里。
每个双休日,在家附近的一处小屋里,一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中学生,甚至家长,静静地聆听他讲人文、讲历史、讲哲学。
从“屈原到韩非的死”,讲到竹林七贤;从盛唐的边塞大漠、山水田园,讲到但丁的《神曲》;从“故园无此声”的清诗文,讲到普希金和托尔斯泰……
他还会带领讲坛的学生们进行人文行走。
所有行走的地点,都和讲坛所研读讨论的书本知识相关。比如读宋文学,寒假就走一趟杭州;念到《论语》,必去一次上海文庙。每逢寒暑假,会展开大型外地人文行走。
这行走不同于如今常见的导览,更多的是师生间的交流、思辨,一次次的思维火花碰撞,真正的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
32年来,公益讲座逾千场,人文行走万余公里,近千名学生受益。
很巧,樊阳老师也是手手君的多年好友。
语文的课文篇目,越来越长,越来越难。现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对阅读理解的要求,到底要达到怎样的难度?
年级越往上,自由阅读的时间越少,怎样在更短更有限的时间里,做到“有效阅读”?
初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在哪里?有哪些事情是小学就可以提前培养起来的?
樊阳老师的回答,手手君整理在这里,欢迎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分享。
叙述者/ 樊阳
01
为什么阅读量大
语文成绩却不见好
现在很多小学生家长有一个共同的困惑,孩子明明很爱看书,阅读面也广,但好像语文成绩也没好到哪里去,做阅读理解题往往失分也不少。
读了那么多书,是孩子没理解吗?没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吗?
我想对这些家长说,不要着急。小学的那些阅读分析题,其实并不能完全考察出学生真正的阅读水平,其实哪怕是中高考,这种非常主观的阅读分析题本身也是有争议的。
所以,不要太在意小学的语文成绩。
当然,问题得解决。而且应试类的阅读分析题目,是可以解决的,这个我后面会说。
但很重要的一点是,除了智商和家庭环境,拉开语文差距的关键点就在阅读习惯。阅读习惯好的孩子,语文绝对不会差,而且越来越好。
我带过很多届初三,确实他们的语文中考成绩也都很不错。我会教会他们考试型阅读的方法,比如有一个很有用的“圈划精读法”。
比如遇到一篇记叙文,要判断哪个是主要矛盾,这个主要矛盾谁来解决的,这个人能解决主要矛盾,是因为他有什么样的心态品质,然后我们就能推测出作者想要去彰显或贬斥的是什么。这样一步一步分析,就是通过“圈划”来推进,圈划出关键句,自然脑海里的思路就出来了。
另外,还有一种训练的方式也很好,就是通过看文章标题,自己来进行分析和推测。
我一直告诉学生,必须做阅读的主动者。好多孩子虽然热爱阅读,但其实还是一个“被动者”,被情节所迷恋,然后沉浸其中,缺乏自己的主动思考。
而对标题进行主动的分析猜想,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。
比如,《春》这个标题,可以让孩子猜想几个问题:
朱自清到底想要讲什么?它描写春天吗?春天到底代表什么?一般代表什么?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?……
再比如说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标题中有两个地点,一个是园子,一个是书屋。即便没看文章的内容,也能推测出作者应该写的是小时候玩的地方到读书的地方,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,由此可以推测出,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学习和生活的成长过程。
类似的方法有很多,学校的语文老师也会教。但关键有一条,要让孩子做主动的阅读者。
在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中,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,能够迅速捕捉有用的信息,迅速被激发想象,迅速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或思想,更能够激发他自己的一些新的思想想法。
所以我的语文课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“行读”。读书其实也是一种行走,你在读的时候,思维也在走。让孩子以强烈的好奇心,不断地探究下去。
所以,回到刚才说的一句话,阅读习惯好的孩子,语文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这里的阅读习惯,绝对不仅仅是阅读量大,最重要的是,要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。
可能你会说,这样的引导太专业,是语文老师才能做的事。家长除了买书,还能做什么呢?
有——
02
家长一定要和孩子
共读一些书
少考查 多讨论
很多家长问我,现在初中课业负担那么重,语文学习方面,有哪些是可以提前到小学去完成的。
坦率说,我不赞成简单的前移,尤其双减后,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六年级(注:上海是五四制),其实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,而孩子的认知力和理解力也比小学低年级有了很大的飞跃,对课外阅读有强烈的兴趣。
所以,这段时间其实是课外阅读的黄金期,天时地利人和,就应该让他们广泛涉猎各种书籍,尤其是整本书阅读。
这个年龄,也是很适合亲子共读一本书的。
从阅读本身来说,这种方式能让家长真正知道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范围,通过讨论和交流,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;
从亲子关系来说,这个年龄的陪伴相当重要,亲子共读是家庭关系的缓和剂和粘合剂,当孩子渐渐长大,有了越来越多独立的思考,这些你们共读的书,会成为心灵的纽带,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一个可以交流、可以倾诉的大朋友。
所以,这个年龄段的亲子共读,绝对不是简单的“你问我答”。
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名著阅读课,让孩子读完几个章节,就做一些分析理解的题目,或者提一些问题,以确定孩子是否读懂。
这种精读方式作为课程是可以的,但如果亲子共读这么做,可能会磨灭孩子对阅读的兴趣。孩子会觉得阅读就是做作业。
孩子阅读的黄金年龄,就是要让他们自由自主地阅读。
想读就读,不读就不读,随时可以读,也随时可以不读。
没有压力,没有任务,没有检测,没有课后练习,没有考试。
这样自由的阅读方式,会激发孩子真正的阅读兴趣,然后再用优秀的书单作为潜移默化的引导,孩子会逐渐地走向层次更高的、那些伟大的书。
也正因此,这个年龄段最好的亲子共读,其实不是师生型的你问我答,而是一种比较平等的交流。你和孩子看完同一本书后,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,交流感受。
不要去考他,也不要去设定什么标准答案,更不要去进行阅读技巧的分析。
在交流中,你会发现,孩子的有些想法或许很有见地;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,孩子的理解力才会有真正的成长。
我想以我和儿子的阅读经历为例。
说来惭愧,当年我因为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,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的成长。直至他小学三年级,我突然发现,他对阅读都没多大兴趣。
阅读习惯在三年级的时候是个坎,一定要在这个时间点,找到孩子的兴趣点,然后逐渐向纯文字的方向发展。
我当时就下定决心,再忙再累,也要帮孩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。
因为小时候,我常带他去一些名胜古迹旅游,所以他对历史挺有兴趣。所以我就选了《上下五千年》作为切入点,每天至少一章节,父子俩一起阅读,如果他有兴趣、有时间,我们就会再多读一点。
读书的过程,我们是从朗读开始的。
不要觉得朗读很幼稚,其实朗读的过程,语气、停顿、重音的拿捏,本身就有助于孩子对文本的理解。
有时是他朗读,有时是我朗读,或者我们俩轮流朗读,然后一起来讨论。每天雷打不动。
讨论的过程是完全开放式的,甚至不用去预设“我要给孩子提哪些问题”,只要说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,并且不给孩子压力,孩子自然会一点点愿意分享体验,
其实有些问题我内心是有答案方向的,但不设限,哪怕孩子的回答很幼稚,也鼓励他畅所欲言,这样让他很有成就感。
有了成就感,就有了动力。
后来即使到初中,他面临更大的困难,但是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保留了下来,这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。
另外,我一直觉得,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,是相辅相成的。多一点生活体验,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。
比如,孩子后来对美术史感兴趣,我就带他参与到一些美术馆的讲座,或是艺术史的相关人文行走中,让他来讲讲对画作的感受。
现在他在大学里学设计,是个很有创意的孩子,这和他的阅读面也是有关系的。看了很多书,去过很多地方,自然而然眼光就不一样。
后来,我在学校里也开设了这样的人文行走拓展课,以游学调查的形式,以中国地理贯穿历史、地理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。孩子们绘制地图、收集资料、在城市中进行人文行走,用实地探索去加深对阅读的理解。
03
做一个自己的
“知识总结本”
我们都知道,学习的重要一环,就是做知识的整理归纳。市面上也有许多现成的手册、教辅,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按图索骥即可。
但自己整理,和看别人整理的资料,有质的区别。
所以,我对每个学生都会提出一个要求——做一本自己的知识总结本。
因为语文学科的这些读写知识,都是散布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,是一种隐性的存在。它不像数理化的原理定理,有现成的公式可以背,然后做例题、练习,再巩固拓展。
语文不是这样的。
一篇课文是不是就学比喻呢?不是的,它包罗万象,可能牵涉到多种修辞手法。这些星星点点散落的知识点,就需要自己去及时记录、总结、整理。
比如,这篇课文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夸张,阅读结构是总分总,开头是设问……这些各自有什么作用?都是可以分别整理到不同门类下的知识点。
让学生自己来梳理、记录,其实就是让他们的大脑里构建起一张语文知识的结构图。
再举个例子,语法。
如果小学老师没有提过主谓宾的概念,到了初中面对复杂的长句,学生就很难抓住它的主要意思。我一问,都说只知道主语,其实谓语动词往往才是句子里最核心的部分。
还有初中的老大难问题——复句,这些知识点往往不会单独教,而是渗透在教材里的。但如果不知道,就会对阅读理解形成阻碍。
另外,其实阅读理解也是有一些模板可循的,这些也要自己记录下来。
比如今天讲课文,出一道题目是评价《童年》里的外公,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种题目,面面相觑。好的,那就在知识总结本里单独辟出新的一页,叫做“怎么评价人物”。
这本知识总结本,是活页本,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更多页面的那种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把程序性的知识不断自己梳理积累,这些知识就能进入到孩子的脑子里,而不是看过就忘。
执教几十年的经验证明,这个方法相当之好,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明显的帮助,也建议 大手牵小手 的朋友们不妨一试。
不过,归根结底,孩子语文的进步,建立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,建立在对生活的感知上。
30年的教学实践,我一直践行着人文教育的理念,希望用这上千堂人文课证明——“热爱阅读、会思考的孩子,考试也不会差”。
这个公众号常有干货和惊喜
赶紧星标置顶不错过!
欢迎你关注 大手牵小手 这个宝藏级的公众号!很多名师、名校长以及鸡娃有道的家长,都源源不断地提供者各种好的方法和资源!
大手牵小手 这个宝藏里有什么?当然是各种干货和惊喜!你可以发送以下关键词,就能收到更多好资源啦:
# 发送:计划表,获取2022秋季新学期全套计划表
# 发送:初中,获取初中必背必会古诗文学习表
# 发送:古诗文,获取古诗文阅读书单和155首必备古诗词记忆表;
# 发送:RAZ,获取RAZ新出精读资源及配套习题下载
# 发送:数学,获取数学思维学习书单;
# 发送:英语,获取英语学习路径、校内校外、原版应试攻略;
# 发送:陪读,获取各年级家长陪读攻略、心得;
关键词正在陆续整理中,你也可以点击近期热门文章,一览为快!
《幸好做了体育自鸡计划,儿子到初中成绩好、不近视、身体棒!快来抄作业!》《300集英语神话/哈利波特原著导读/剑桥语法精讲……B站最适合孩子的英语听说读写资源齐了!从幼儿到初中都有,赶紧收藏!》
更多好资源密集推出
进入“大手牵小手”微信公众号
选择“设为星标”
就能一键找到,不会错过啦!